【記者梁敬彥宜蘭礁溪報導】百歲,對於人類來說,是高壽恩典的象徵。位於宜蘭「溫泉之鄉」知名觀光景點礁溪的礁溪長老教會,今天(十月31日)舉行設教百年獻堂感恩禮拜,眾人一同數算過往年日上帝恩典滿滿祝福的佳美腳蹤,也宣告未來的年日「新堂新氣象」,更多走入社區及人群,展現百年教會新風華的活力。
打開教會大門及牆垣 進入人群
百年獻堂感恩禮拜前的「新堂開啟、剪綵禮拜」,擔任主理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議長、宜蘭長老教會楊啟仁牧師帶領眾人齊唱〈聖哉!聖哉!聖哉〉,並引用詩篇一二七篇1節「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勉勵礁溪長老教會,所建造的不單是敬拜神的聖殿,更要成為社區的「好厝邊」;讓每個來到礁溪長老教會的人們,在這裏得著安慰、喜樂與造就,能夠認識這位創始成終的神,榮耀歸上帝,祝福歸於這土地上的所有百姓。
礁溪長老教會主任牧師呂忠明代表教會打開大門,並帶領詩歌隊齊唱〈一首歡欣喜樂的歌〉,向上帝獻上感謝與讚美。
福音傳入礁溪(古名:礁溪庄)是從1883年馬偕到番社頭宣教,1920年四月,信徒設立礁溪講義所,就是礁溪長老教會的肇始,2006年起,教會透過讚美操、晨起運動及詩歌律動,跟社區的厝邊頭尾搏感情。雪山隧道通車後,礁溪成為台灣熱門的泡湯及慢遊的熱門景點,不單是社區民眾,參加主日的遊客日增;弟兄姊妹合一禱告,希望成為300人聚會的教會。2015年時,拆除舊禮拜堂,由吳燦亮長老擔任建堂委員會召集人,邀請廖偉立建築師設計,清水工坊崇雅營造承造,今年3月啟用新堂。原訂四月要舉行獻堂感恩禮拜,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延至今天(十月31日)舉行。
礁溪長老教會新堂的設計者廖偉立建築師受訪時表示,他的設計就是人與土地和自然能夠和諧共存,所以礁溪教會的新堂和週遭的社區房舍之間是沒有圍牆的,在教會的主會堂也是使用原木及四面牆壁都結合舊禮拜堂拆下來的窗戶和木造的會堂結合,自然採光,而整個會堂也是採綠能建築設計,讓人、空氣與光都能很自然地進到教會當中,而在教會的門口很清楚揭示「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無牆的教會,為的是領萬民做主的門徒。
從長者到孩子都能來教會
礁溪長老教會建堂委員會主委吳燦亮長老表示,2013年三月,小會通過建堂事工後,在受難節主日禮拜,向會眾宣布建立新堂,一座教會的更新,當遵循上帝的時間表,禱告、信靠與交通,就會看到上帝安排的一切美好,回應教會是用愛心關懷社區傳福音的所在,像是新堂現在已經有舉辦針對青年及孩子的結果子市集,以及與吳震世診所合作開辦熱力樂齡學院,推廣社區長者事工。
曾在礁溪長老教會牧會的退休牧師吳天寶牧師感性分享,當時他只有25歲,聽到這裏有「一副棺材還沒出去,一副棺材又進來」的會友凋零的情況,中會差派他來,他從召聚11、12歲的青年組聖歌隊開始,接觸社區民眾,聚會人數慢慢增加,他說,礁溪是宜蘭最接近雙北都會區的城市,他看到這麼漂亮的新堂,他從心裏高喊「哈利路亞」,他要祝福大家「同心合一、興旺福音」。
教會主任牧師呂忠明牧師感謝上帝,一百年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經歷,今天礁溪長老教會因著神的賜福同工,與歷代傳教者及信徒的同心協力,奠定教會發展穩固的基礎。過去百年,信徒努力學習真理、傳揚福音,使人明白這裏是上帝的殿,願神使用礁溪長老教會新堂這「無圍牆的教會」,不單是打破教會有形的圍牆,更是打破人心隔斷的牆。傳揚福音及基督救贖,使憂傷人得安慰,靈性飢渴者得飽足,得救的人日日加添給教會,下一個百年,願神使用礁溪長老教會,能成為信仰的道路,傳福音給萬民,引領專心仰望主的人,贏得永生。
呂忠明牧師也代表教會贈禮給歷任傳道師、小會議長、長執及建築師表達感謝。
不單是打破教會圍牆 更拆毀人心隔斷的牆
七星中會中委陳天來牧師引用馬太福音十三章1-9節「百倍祝福的信心」,鼓勵礁溪長老教會的眾人「活出讓人感動的生命,把種子撒在好土裏」,不但造就信徒,也接觸更多社區居民,用各樣的事工及諸般智慧,把福音傳給他們「為人心預備好土」。
楊啟仁牧師並帶領眾人齊聲宣讀奉獻禮文,宣告:「為著欲宣揚天國的福音,報揚主的名互萬百姓,拯救沈淪的人,咱奉獻這間聖殿。」楊啟仁牧師也祝福礁溪長老教會「為著宣揚福音大發熱心」,百年教會建新堂展現「活」力新風華。
感恩禮拜的最後,呂忠明牧師和教會聖歌隊帶領吟唱〈礁溪教會——上帝的教會〉百週年紀念歌,宣告「礁溪教會是上帝的教會,代代傳承要活出愛神愛人的大使命」。
請尊重版權:本文版權歸基督教論壇報所有。未經基督教論壇報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報刊、網站及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或大篇幅引用本報圖文。歡迎臉書、微博、line等各社群分享,請附上連結及註明出處,各網站及書籍報刊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申請版權或洽商正式新聞合作。
請尊重版權:本文版權歸基督教論壇報所有。未經基督教論壇報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報刊、網站及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或大篇幅引用本報圖文。歡迎臉書、微博、line等各社群分享,請附上連結及註明出處,各網站及書籍報刊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申請版權或洽商正式新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