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5 天路客

《文化視野》藍調天后的信仰尋思

檢舉
語聆 語聆 追蹤
「藍調之母」瑪雷尼以實力與唱片公司高層抗衡。(劇照提供:Netflix)
在李維充滿苦毒批判的內心世界裡,是否曾經住著一個對基督信仰有過無限憧憬萬般期待的小男孩?身為音樂人,在他堅持理想追求創新卻屢屢不得其門而入的路徑上,是否曾多次與上帝摔跤與談判:靈魂的自由需要付上多少代價?

◎語聆

白人不懂藍調。他們只聽到音樂,卻不知道音樂背後的故事與掙扎。

他們不懂那是一種生命對話的方式。

你唱藍調不是為了讓自己心情更好,

你唱藍調是因為那是一種理解生命的方式。」─瑪雷尼(Ma Rainey)

頤指氣使的金嗓天后
1927 年的一個夏日午後,芝加哥錄音室恭候「藍調之母」瑪雷尼(Ma Rainey,薇拉戴維斯 飾)的大駕光臨。在四位非裔樂團成員和白人經理迫切等待中,剛結束伊利諾州巡迴演唱的天后,終於大汗淋漓地抵達錄音室。好不容易要開始錄製了,瑪雷尼卻刁難經紀人去給她買可口可樂!

表面上,天后貌似頤指氣使的無理和囂張,實際上卻是當時年代裡一個非裔女子與一個由白人(男人)主導的音樂市場的權力抗衡。
 

瑪雷尼知道自己擁有橫掃市場的影響力。(劇照提供:Netflix)

 

瑪雷尼很清楚:她的金嗓音是手上唯一的籌碼及她存在的唯一價值;唱片一旦錄製完成,她就像被用完即丟的舊鞋或妓女一樣,沒有人在乎。

白人利用她賺錢,她也非省油的燈。知道自己擁有橫掃市場的影響力,哪怕辛苦工作一下午僅賺得兩百美金,她也不放棄錄音過程中任何一個主導的權力,包括堅持讓天生口吃的外甥為她開場。

改編自奧古斯特.威爾森1984年的同名舞台劇,電影《藍調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描述美國20年代藍調音樂蓬勃發展時期,北方市場如何剝削黑人的現實。整部電影雖聚焦於歌手瑪雷尼錄製〈黑臀〉唱片的那個下午,但是錄音室裡瑪雷尼與經紀人、以及與伴奏樂手間因曲風不同而引發的爭執,帶出當時美國黑人在遭受歧視下為生存呈現的不同價值觀的悲哀。

有志難伸的年輕樂手
為天后伴奏的四位團員各有各的故事,其中才華洋溢野心勃勃的小號手「李維」不甘自己屈居伴奏,私下受唱片公司老闆委託,為〈黑臀〉創作一個有別於瑪雷尼曲風的北方版,而和其他三位資深團員屢屢發生齟齬。

李維外表看來是個玩世不恭、有志難伸的年輕樂手。(劇照提供:Netflix)

 

由查德威克.鮑斯曼飾演的李維,外表看來是個玩世不恭、有志難伸的年輕樂手,但成長過程目睹兒時母親遭八名白人性侵,父親笑著把自家土地賣給仇人,心裡卻同時計畫如何復仇、最終把李維母子安頓好,在夜色中殺掉其中四名仇人的慘痛身世。父親表面上對白人卑躬屈膝,是當時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下生存的唯一方式。

影片中,李維與資深團員幾場涉及靈魂、信仰的對手戲,讓人觸目驚心。有一幕戲年長團員寇特勒講述一位牧師在小鎮上被白人騷擾,被槍抵著頭,要他跳舞,結果頸上十字架被扯下來、聖經被撕破、白人大笑這是褻瀆神……故事未完,李維插嘴問道:

如果他是上帝的子民,當這一切發生時,上帝在哪裡?

(去年八月底驟世的鮑斯曼拍攝此片時,沒有人知道他罹患大腸癌。銀幕上的李維質問上帝在哪裡,是否也替銀幕下正與死亡拔河的鮑斯曼發出同樣的叩問?)

成長環境形塑他的神學觀與世界觀。李維認定上帝痛恨黑人!他說上帝把黑人的禱告「全丟進垃圾桶了!」不等李維繼續大放厥詞,寇特勒動手揍他,兩人被身旁的團員勸阻拉開後,此刻的李維像是被鬼魔附身一般,近乎瘋狂,但同時也暴露他內心最軟弱的部分。

幽暗靈魂如何尋得自由?
手執利刀的他仰天長嘯:「寇特勒的上帝,你來呀,趕快來解救這個黑鬼,把我打死!」他用嘲諷的語氣大喊著,「趕快來呀,來解救他,就像你當初救我的媽媽一樣!」緊接著脫口而出一連串褻瀆的話,甚至要「把上帝的心挖出來」。

一句句不堪入耳的話,聽了讓人痛心,但同時也讓人反思:如此深的仇恨,是否代表背後曾經潛藏過的愛?

我懷疑在李維充滿苦毒批判的內心世界裡,是否曾經住著一個對基督信仰有過無限憧憬萬般期待的小男孩?身為音樂人,在他堅持理想追求創新卻屢屢不得其門而入的路徑上,是否曾多次與上帝摔跤與談判:靈魂的自由需要付上多少代價?

李維想用自己的方式破門而出。(劇照提供:Netflix)

 

影片中有一扇被關上的門,是編劇匠心獨具的安排。在錄音排練室裡,受挫或者與人衝突的李維總會想去開那扇門,卻屢次打不開;後來因為曲風爭執而被天后炒魷魚的他,在憤怒之下終於用腳踹開了那扇門,卻發現─門後只是一個四面由磚牆圍堵而成的小院子。

識時務者為俊傑。有別於天后瑪雷尼,在當時競爭激烈又充滿種族歧視的音樂圈裡,李維自視甚高、視友為敵,又不懂得察言觀色,嘗試用自己的方式破門而出,最終毀了自己的前程。

著名非裔詩人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寫過這樣的詩句:「我的皮膚如黑夜一樣黑,我的靈魂與河流一樣深沉。」與河流一樣深邃的靈魂若被禁錮,肉體永遠無法得到自由。

藍調音樂的歷史源自於十九世紀末,美國的黑奴將教會音樂改編,以簡單的節奏和口述、清唱等方式,抒發他們對故鄉自由生活的嚮往,而成為藍調音樂。可惜這種黑人藍調曲風當時不被白人主導的教會所接受,因而只能出現在酒吧、娛樂場所,後來更演變成嘻哈、搖滾登其他的音樂風格。

藍調音樂唱出非裔民族一路走來辛酸悲涼的故事,歌詞中總有直接甚至露骨的控訴;但「若缺了藍調,這世界將會很空虛。」瑪雷尼說。這音樂如此真實與實在,「它讓你早上有理由起床,與你作伴,填補你生命中的空虛,阻擋黑暗進入。」

破碎故事見證生命尊貴
我相信發自生命幽谷的藍調能使人在黑暗中得安息,迷惘時得盼望,內含神聖的感動,蘊藏美好的信息,讓人終生吟唱。

兩度獲普立茲獎的劇作家威爾森,擅長書寫黑人經驗來解構被白人扭曲的黑人歷史。《藍調天后》的故事是他嘗試將10部劇作改編成電影的工程之一,透過三個重要命題:黑人的遷徙、奴隸制度以及藍調,來探究舊有的與新開創的黑人認同感。

身處2021年的今天,當社會上有人仍然喊出:「哪裡有種族歧視?」、「排外主義只是假命題」或「這個社會沒有貧窮問題」,威爾森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照亮某些黑暗的角落與人性幽微之處,也能在破碎的故事裡,見證主恩的真實與生命的尊貴。

註:《藍調天后》幕後訪談特輯中,非裔文化學家伊瑪尼佩芮受訪時提到,種族唱片(Race Records)是當時流行的音樂流派。白人用黑人創作的音樂賣給到北方工作的黑人獲取收益,但就如同這個由白人高層主導的社會,他們決定誰能獲得機會、誰能成名,唱片公司所得大部分收入並未分給原創作者,表面看似是黑人音樂蓬勃發展的美好年代,卻也隱藏黑人被剝削的慘痛歷史。

編按:本片分級16+,未滿16歲不宜觀賞。

(本文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