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江秀圈為兒少家庭注入活水 感恩神與我同去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江秀圈院長(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我去年十一月接任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後,原來去年四月在美國西雅圖證道堂開設的線上兒童讀經班仍持續到現在,甚至還與兒少家園的孩子們一起上課,彼此在ZOOM上對談交流,也擴張孩子們的視野和境界!」江秀圈博士談到這段期間的服事,感恩地表示。

江秀圈博士成長於台灣,赴美長住30年,取得碩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教會也有很好的服事,為什麼會因著一通電話,就和先生放下一切回到台灣,接任伯大尼兒少家園工作?

江秀圈記得,曾有人問她,膝下無子為何不領養小孩?她當時回應說,若要花時間在一個孩子身上,不如花時間在一群孩子身上,乾脆就「領養」育幼院。

赴美服事多年 一通電話感動她回台
過去她的呼召是專注培訓更多服事兒童的人才,因此當洪善群長老致電邀請她到伯大尼服事,她就想起自己過去曾有的感動。雖然一度掙扎,但是當她開始尋求神時,神讓她寫下一個又一個的執行計畫,看見神已先預備她的心。

奇妙的是,身為古典音樂工作者的丈夫也開始在研究台北地圖。此外,她服事的西雅圖證道堂的牧師、長老及宣道組同工也都認為,這當中有神的帶領。特別是上帝給她一句話:「我必親自與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江秀圈回憶小學二年級時,因著同學的邀請,參加永和天恩堂兒童主日學。十四歲就受洗,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從在教會成長的過程中被建造。她深感一個人能從小認識耶穌,是最重要、也是最有福氣的事。因此盼望自己不僅能帶領更多小朋友認識神,也能協助對兒童事工有負擔的信徒,更有效地服事。

江秀圈畢業於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主修學前教育。1991年因著彭蒙惠老師的推薦、前往彭老師的家鄉西雅圖繼續進修教育,前後獲得「幼兒教育與家庭關係」的學士學位,及「課程設計與教材教法」的碩士學位。近年在主的呼召與帶領下,2017完成「兒童教育與家庭關係」之教育博士學位,專攻研究「期望」對「關係」的影響,特別是華人童年時期「父母的期望」所造成的影響。

伯大尼兒少家園的「來」樓。(江秀圈提供)

 

西雅圖從事兒童培訓與家庭工作20年
她先後在台美兩地任職學前教育老師,也分別於台灣及美國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任職。2000至2020年在西雅圖證道堂先後擔任兒童事工主任、兒童暨家庭事工傳道,主要負責兒童事工、教師培訓、主日學資源發展及發展家庭講座。江秀圈與證道堂服事團隊同工所設計的兒主師資培訓課程,已於近20年在美、中、台、俄國各地教會分享,協助培訓兒童事工領袖。

後來神給她回台服事伯大尼的呼召。伯大尼的新大樓取名為「來」樓,是前董事長林治平教授領受的異象;就是讓小孩來到這裡。這世代需要的是「如何吸引人來」親近耶穌,讓更多人來到主裡得安息,來得豐盛生命、來得醫治……。

去年四月,她開始帶領一個兒童線上讀經班,沒想到讀完啟示錄,又繼續讀了以斯帖記、但以理書、路得記、保羅書信。她來台灣後,小朋友還想繼續上課,於是她把伯大尼兒少家園的小朋友,和西雅圖的小朋友聯合在一起,透過ZOOM對談彼此認識,也許以後有機會,他們還可以在台灣或美國實際交流。

疫情雖然造成很多負面影響,但透過網路卻擴張他們的視野,能做的事工也更多。

讓兒少家園成為宣教平台
未來,伯大尼兒少家園將不只是安置機構的育幼院,更希望成為兒少家庭事工的宣教平台。洪善群表示,宣教士艾偉德1932年創立伯大尼育幼院,當時有很多孤兒,但自林治平教授接任董事長後,認為環境在變,失親兒變少,但是家庭問題變多,因此改名為「兒少家園」,希望針對兒童、青少年和家庭進行全人關懷,並開辦社區弱勢兒少關懷據點,整個異象和視野擴大。江秀圈非常認同這個觀念。

目前,伯大尼兒少家園主要工作是經營家庭式安置及心理諮商中心。江秀圈說,這裡的孩子到學校,有時候老師無力承接(關輔工作),孩子本身又自卑,身心靈復原需要很長時間。

兒少家園也需要「家園小家的家父母」(替代父母),必須有宣教士的心志,否則很難走下去。家園有一對夫妻,幫助孩子慢慢成長,孩子甚至會問:「我可以叫你媽媽嗎?」讓這些失依的弱勢孩子有機會看到家的樣貌,父母的角色、夫妻間該如何相處,盼望避免造成另一代破碎家庭。

對於華人教會普遍缺乏兒童事工同工,並面對破碎家庭帶來的沉重挑戰,江秀圈的負擔與呼召,是協助更多教會培育兒童事工同工,幫助建立合神心意的家庭關係,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在教會得到餵養、在健康和諧的家庭長大。

在伯大尼的新大樓與新異象裡,她將專注在兒少事工的領袖培訓,發展建立家庭關係的資源,以及伯大尼未來成為兒少家庭事工宣教平台的異象。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